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“十三五”規劃的收官之年,也是“十四五”規劃謀篇布局之年。如今,進入金秋十月,于收獲在望之際,建筑業同仁應看到已經取得的成績,更應從宏觀層面,明確未來行業發展目標、認清目前改革發展現狀、確定當下轉型路徑,為新時期取得新發展做好規劃。
明確高質量發展目標
目前,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,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、優化經濟結構、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,高質量發展是未來指導建筑業改革發展的總方向。然而,對于建筑業來說,實現高質量發展、打造“中國建造”品牌,任重而道遠。部分業內同仁對高質量發展的認識依然不清晰,在“十四五”規劃謀篇布局之際,必須予以廓清。
高質量發展,是指告別以前過度注重數量、規模、速度和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模式,轉而追求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,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一是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落地。綠色發展是建筑業發展的底線,建筑業要大力推行綠色建造方式,著力推進綠色建筑、裝配式建筑、綠色建材的發展和應用,全面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。二是創新能力持續提升。建筑業要以科技為驅動,倡導工匠精神,加快施工技術的革新與創造,加大新材料、新技術應用力度;進一步解放思想,在經營管理、生產組織方式、運營機制等方面推陳出新;以提升效益、提升效率、改善生態為目標,推進商業模式創新;創新體制機制,增強行業企業市場應變能力和發展活力。三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。隨著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,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日益提升,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取得長足進步,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基本建成,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。四是工程建設質量大幅提升,人民群眾獲得感逐步增加。五是綜合效益更高。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,建筑業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質量高低,多年來,管理方式粗放、科技應用水平不高等原因的存在,始終制約著建筑業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,未來這種狀況必須改變。
衡量建筑業是否實現了高質量發展,有3個參考指標:一是生產總值、二是勞動生產率、三是全要素生產率。
認清改革發展現實
近年來,建筑業同仁都有一種感覺,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推動行業改革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,讓人應接不暇。最初,少數人對這種改變不適應,隨著政策陸續落地,政府服務愈發貼心、市場環境持續改善、競爭秩序更加公正,人們才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和政策的前瞻性。
事實上,從2014年開始,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便拉開了建筑業全面深化改革大幕。2017年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》,肯定了建筑業支柱性產業地位,并為建筑業改革進行“頂層設計”,從7個方面提出了20條具體措施。近年來,建筑業的改革舉措,均以該意見為重要遵循。
當前,行業同仁應認識到,國家對建筑業的關注度在不斷提高,未來“中國建造”將與“中國創造”“中國制造”共同發力,繼續改變中國的面貌;建筑業改革仍將持續深化,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將在深化建筑業簡政放權改革、完善工程建設組織模式、加強工程質量安全管理、優化建筑市場環境、提高從業人員素質、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和加快建筑業企業“走出去”等方面繼續加大改革力度;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新時代發展要求,建筑業轉型并非一句“口號”,行業企業必須認清現實,在轉型中構建新的核心競爭力。
確定轉型發展路徑
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主旨演講中表示,世界正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。當前,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、移動互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,正加速推進全球產業分工深化和經濟結構調整,重塑全球經濟競爭格局??梢钥吹?,建筑業的深化改革與科技跨越形成了同步推進、高度疊加的態勢,因此,建筑業與數字技術的融合發展,將推動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。
當前,建筑業要借助以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、移動互聯網、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,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領軍企業,打造“中國建造”標桿;把握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,以信息化、智能化為杠桿,培育新動能;推進數字技術與建筑業融合發展,深度重構建筑產業模式、企業形態和價值鏈分工,向高質量發展邁進。
總之,在新形勢下,行業同仁尤其是管理者要改變思維模式,一方面高度關注變化中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,抓住改革重點;另一方面打造競合思維,苦練內功,才能取得新發展。
中國建設報 宋健